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3:41    次浏览
这就是苏州,哪怕一个小小的村子,亦可能蕴藏丰厚的文化与故事。在越溪张桥村七子山、陆墓山的 密林修竹之间,至今依旧掩映着的是多处古迹遗踪:草堂、石刻、古泉……它们无声地记录下了那段委婉动人的旧闻轶事。而当时的名人隐士,也择偏隅一处,结庐于此。时光流转,当年的那些文人骚客们早已幻为烟云,但他们留下的这些石刻印记,却始终延续着那份难以被忘却的情怀。 商报记者 徐思远 商报实习生 李晓玲 文/摄洄溪虽无陋草堂断垣难毁医德馨漫步于七子山的密林间,烈日透过茂密的树叶,投射在崎岖不平的石阶上,播撒着残光点点。道旁的落叶拌揉着泥土,散发着青草般幽中带甜的香味。步行其间,脚边时不时有松果遗落,在不经意间,或有枝蔓挽足。富有古老传说的“清泉”南首,就是洄溪草堂的旧址所在。草堂,早已辨不出原貌了,只有数十块石墩紧密堆砌着,若不是村里人的提醒,或许游人只当这残留的墙壁是未加修饰的乱石堆罢了。谁又曾想到,“陋室”的主人曾是清朝名医徐大椿,他妙手回春,深得帝王心。徐大椿(1693-1771),字灵胎,晚号洄溪道人,。从他开始学医的五十年中,经他批阅的书约千多卷,泛览的书约万余卷。据《苏州府志》记载,徐大椿穷探《易经》,好读黄、老与阴符家言,而对于医更是深研。高超的医术若没有医德相辅,那也只是不足称道。名声大噪的徐灵胎常为乡民义务看病,免费施药,拒千金于门外。墓前对联“满山芳草仙人药,一径清风处士坟”正是他一生的写照。功成即隐退,徐灵胎晚年结庐于七子山南麓松毛坞野林之中,以号名其居曰“洄溪草堂”。草堂前面设有童子门,据传存世百二十年左右,后毁于咸丰战火。前有辛弃疾北固亭有怀“坐断东南战未休”,刘禹锡西塞山怀古“一片降幡出石头”。踏上残垣断壁都不见踪影的土地,历史剪影就此重叠。一代名医,挑灯夜战,洋洋盈耳,心怀苍生,闲云日悠,自得其乐,层层浮现。往昔画眉人何在今朝掩泉了无声古画眉泉位于“洄溪草堂”遗址北首。相传吴王夫差居吴城时,曾偕同沉鱼美女西施到此避暑。美目流盼,灵秀天成,以水为镜,梳妆画眉,低首絮语,你侬我侬,后人称之谓“古画眉泉”。而如今,丛生的草木裹挟着散落的碎石,遮掩了当年的泉眼,而一侧的崖间本应出现的“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”的景象,却早已光景不复,令人唏嘘。但听闻着这空山蝉鸣,恍惚间却似乎依旧可以遥想出当年“浣纱弄碧水,自与清波闲”的情境。摩崖石刻墨宝存诗廊百年景独秀洄溪草堂遗址旁,至今有一块高5米,长50余米的石壁上还保留着当时镌刻的三十一方石刻。虽石壁微裂,朱红已褪,但依稀可见,上面的遒劲笔墨,入木三分。或徐大椿自题,隶书“古画眉泉”、楷书“不信在人间”;或感悟深林美景,袁枚题“仙境”、孙国铨题“波撼云泉”、许玉猷题“可以濯我心”等。因电视剧而为人们所熟知的果亲王也在这留下了墨笔,“满饮上池”。谁能料想得到,在山野之中,还能有这么多令人慨叹的文化瑰宝呢。不论世界如何物换星移,自然之景,人文之情,始终花开不败。纂史拟宪留洋归弃政休养著成言不但古代名家挥毫洒墨于此,却不想中国近代宪法第一人汪荣宝也长眠在这张桥附近的陆墓山中,位置接近“钓鱼台”,墓碑坐落其中。汪荣宝(1878-1933年),字衮甫、衮父、太玄,出身于苏州官宦世家。祖父汪亮钧为镇江府训导,教子有方,其四子为四知府,汪氏赢得“一门四知府”的美誉。汪荣宝编撰的《中国历史教科书》 是一部清政府正式颁布的中西学堂所用的历史教科书。当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后,汪荣宝进入南洋公学求学寻找救国之道。1901年12月,赴日留学。1911年他与李家驹共同拟定的《大清宪法草案》,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的宪法。章太炎称这部清末宪法,汪荣宝“属草为多”。1913年5月他连续两次发表 《汪荣宝宪法草案》,表达他的民主共和立宪思想。后被委派为驻日本公使,前后长达八年之久,成为民国历史上出使日本最长的一位。离开外交舞台后,身心疲惫的汪荣宝到北平休养,1933年6月,最终完成长达50万字的巨著 《法言义疏》,终于成就一家之言。注:张桥村一些文化遗踪因山上有防火通道,目前并未对外开放。感谢“吴郡访古”